10月9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重庆情况介绍会举行。
会上,围绕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人向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记者介绍了重庆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就,也谈及了未来的打算,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10月9日,重庆丽笙世嘉酒店,“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重庆情况介绍会现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双城经济圈:18条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米本家表示,市发展改革委正全力以赴落地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各项重点任务,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发挥重庆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努力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米本家说,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能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
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快壮大创新主体,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超过5万家、6400家;大力引育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61.2万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建立外资企业(项目)四位一体沟通服务机制,2023年上半年,我市以高效服务促进存量外资企业增资到资2.95亿美元,占比达9成。
米本家介绍,近年来,重庆坚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聚焦“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抓好“十项行动”和年度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四张清单”,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
米本家表示,在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重庆在建立协商推进机制、协同制定实施规划政策文件、合力推动实施重大项目、携手打造重大平台、创新开展首创性探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今年9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制造业: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涂兴永说,重庆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方面蹄疾步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主要表现为“六个更加”。
制造基础优势更加明显。2022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75万亿元;构建起汽车产业集群和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70%,全球4成左右的笔记本电脑是“重庆造”。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位居全国第13位。
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有效。重庆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支柱产业融合互动,汽车、电子、材料、消费品、装备等多点支撑产业格局初步形成。“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破题起势;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成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计划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1.6%和18.9%。
转型升级成效更加显著。重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聚链成群。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7%。创新开展“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数字经济系统。
企业培育体系更加完善。重庆全面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18—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8%。探索形成“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孵化落地53家“硬科技”企业。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8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3家,11家渝企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500强。
区域联动发展更加协调。重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抓手总牵引,携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域配套率分别达80%、50%。创设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三大应用场景。推进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今年1—8月,渝西八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全市比重达25.1%、39%。
企业营商环境更加优化。重庆创新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为2万家企业“一对一”配备7000余名服务专员。迭代升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平台,累计受理吹哨事项6824件,办结率和服务满意度均超过99%。创新推出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和“技改专项贷”等。
第一产业:上半年增加值686.33亿元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说,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发展指标进度良好。
刘贵忠介绍,从核心指标看,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86.33亿元、增长4.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2元、增长6.9%。今年重庆秋粮丰收,有望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今年上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73%,提前半年完成年度任务。目前,我市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接续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扎实推进;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持续发力;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启动实施。
刘贵忠说,我市油菜生产实现“16连增”,自主研发的“庆油3号、8号”实现“两碗菜籽一碗油”,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前十。其中,“庆油3号”年推广201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同时,重庆的“菜篮子”产品全面增产,农民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市脱贫人口就业率居全国前列。预计到2027年,我市粮食面积和产量、耕地保有量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万元。
刘贵忠表示,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将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大力推动农业对外合作,努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
生态环境:连续5年无重污染天气
“重庆直辖之初,中央给重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环境行政执法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刘芹介绍,重庆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完成长江“十年禁渔”退捕任务,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协同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
截至2022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达到98.6%,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7年保持100%。璧山区璧南河、荣昌区荣峰河荣获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涪陵区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获得生态环境部推广。
近年来,重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化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推动工业企业废气深度治理,强化“一区一点一策”精细管控,淘汰老旧车、推广纯电动车等。西南铝轧机油雾回收再生项目成为重庆推动深度治理工业废气的典型案例。
截至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3年保持在320天以上,连续5年无重污染天气;今年1—9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5天。“重庆蓝”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刘芹说,重庆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完成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
重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璧山、渝北、北碚、黔江、武隆、城口6个区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武隆、南岸广阳岛、北碚、渝北、巫山5个地方获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重庆持续深化督察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任务整改率达到98.6%,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锰污染治理进展明显,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4%。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探索拓展保护区环境教育功能,建成投用全国首个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分中心,打造了重庆首个零碳展厅——零碳小屋。
与此同时,重庆持续强化生态环境领域除险清患,连续16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林业:近三年森林新增838万亩
“重庆始终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要求,在‘量’‘质’‘值’‘制’‘治’上下功夫。”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春华说,通过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升三年行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等重点工程,重庆林草资源总量实现合理增长。近三年全市森林新增838万亩,林地新增234万亩,森林覆盖率新增8.74个百分点,达55.04%。
曹春华表示,重庆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林区规划,统筹森林安全和质量双提升。优化林分结构,林木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科学优化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成功创建5个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多年努力,重庆林业产品价值正在持续显现。2022年全市林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
“从机制上找突破口、求创新点,破解林业发展难题。”曹春华说,重庆成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个先行区之一,率先在全国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改革,促成区县政府间共交易森林39.6万亩,成交金额9.9亿元。在全国首创引入中林集团合作组建央地混合所有制企业重庆林投公司,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1200万亩,探索央企、国企、民企三轮驱动共同实施。
当前,重庆正充分发挥林长制统领作用,配备“四级”林长近2万人、网格护林员4.8万人,发布3个总林长令;牵头推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综合整治,缙云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率先在全国组建林业执法队伍,初步建立与司法机关的协作机制,森林督查等问题整改率达98%以上。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5.3%
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景根元介绍,重庆对标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运用系统观念和综合集成方法,体系化规划建设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促进各项工作各层级纵向贯通、横向协同。
景根元说,近年来,重庆在实施《重庆市数据条例》过程中,制定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释义》《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
他表示,重庆在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创新打造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共享数据超过1.2万类,开放数据突破5600类,数据开放水平位于全国第一梯队;积极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要素合规交易、数据收益分配,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打造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服务模式。目前,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上架数据产品超过2200款、引入数据交易商家262家,累计数据交易金额3.15亿元,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景根元表示,当前重庆正升级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过2万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5.3%。
一是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产业“大脑”,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中心城区累计发布应用场景77批1384项,建设规模超140.58亿元。今年上半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5%,规模跻身全国前十。
二是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建设创新示范工厂和“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场景。两化融合发展指数105.4,位居全国第8。
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刘玮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正在成为“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
刘玮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从国家、省际、市级层面都制定了机制,统筹推进通道建设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事项。跨区域多层级的工作机制,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作为“13+2”省(区、市)共建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统筹开展沿线省(区、市)运营工作,已有6省市8股东参与公司共建。公司在重庆、贵州、宁夏等地设立7家区域运营公司,形成了以统一运营主体为引领,各区域公司共同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同时,重庆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打造头部物流企业,积极推动重庆交运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重庆国际物流集团整合为重庆物流集团,实现物流行业龙头企业500亿级跃升。
“目前,通道已形成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三种主要物流组织模式,通道运行质效大幅提升。”刘玮表示,通道对内辐射18个省区市的61个城市、124个铁路站点,对外通达提高到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65个港口。今年1—8月,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10.9万标箱,同比增长15%,货值169亿元。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基础的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通道的发展已形成辐射东盟融入全球的良好发展态势。
刘玮表示,将认真落实《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把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成为通道网络和物流体系更加完备、要素集散效益更加凸显、综合服务能级显著提高、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跨区域合作共建水平显著提升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