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曾露 报道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盘点巫山县近十年的变化,许多群众都说“那是巨变”:
昔日羊肠小道,如今修建成笔直宽阔的康庄大道;
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翻盖成青瓦白墙的“新厝”;
昔日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如今蜕变成风景宜人的生态文明村……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全县五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巫峡镇春泉村,发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村社道路直通家门口,一间间漂亮整洁的水泥板房屋十分耀眼,新建的学校让村庄显得生机勃勃,生态柏木搭建的乡间廊道,已经成型的春泉·云端巫舍乡村旅游点让这里一改昔日萧条景象,颜值大增。
在春泉村2社邹传清家,记者看到,她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房,土豆、玉米堆满的像小山一样高。
“过去这里住的是土坯房,水没有吃的,路也不通,喂的猪都卖不出去。自开展脱贫攻坚后,住进了宽敞的新房,而且水、电、路都接到了家中,十分方便。”邹传清表示,现在村里的交通四通八达,学校有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日子是过得越来越舒心。
梦幻泡泡星空屋,自然恬淡的田园风,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变幻莫测的巫山云雨,尽收眼底;在这里看日出、夕阳和星空,随手一拍就能靓爆朋友圈,白天赏花看草,夜晚在满天繁星的注视下入梦。
在春泉村2社(小地名核桃坪),已寻不到过去破旧杂乱的踪影,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为了春泉·云端巫舍民宿露营基地,成为不少自驾游客避暑纳凉的理想之地。
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旅游项目的引入,让春泉村由丑小鸭蜕变成为了蓄势待飞的白天鹅。
春泉,只是我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这十年,巫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还收获了金山银山。
我县大力发展脆李、柑橘、中药材、核桃、烤烟等特色效益产业,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截至目前,全县粮油种植面积达8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6.6万亩,初步建成江南粮油安全示范片;
全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总量约90万亩,生态畜牧养殖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累计投入80余亿元,改善农村地区基础条件,11.4万户农房纳入全国统一“体检”系统,道路通村通畅、农村供水管网入户、动力电和光纤通讯覆盖率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对全县14.5万户农户房屋进行鉴定,对实际居住且是唯一住房的C、D级危房全部改造,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贫困户医疗保险和精准脱贫保实现全覆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全面实施医疗“五重保障”“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累计实施医疗救助163572人次5.82 亿元,患者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县域内就诊率98.69%。
我县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校点,落实义务教育“免补”政策、营养改善计划和教育资助政策,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或辍学。
累计资助51.74万人次4.6亿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4.51万人次3.48亿元。
坚持就业技能培训应培尽培,每年稳定劳务输出18万人,打造“巫山建工”“巫山红叶姐”等劳务品牌,累计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7439余个,就近安排贫困户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我县坚持动态管理,将特困人员纳入低保兜底,让残疾、孤儿、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有效保障。
对受灾、突发重大疾病的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全面预防新生贫困和因灾因病返贫发生。
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县精准识别脱贫监测户、边缘户710户2095人,所有行政村配齐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12866名党员干部尽锐出战,精准帮扶2.46余万户贫困户,实现贫困对象户户有干部、人人有帮扶。
这十年,我县先后涌现出了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严克美,“全国先进工作者”刘红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他们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时间,是蓝图的见证者。期间,我县脱贫攻坚交出了满意答卷。全县累计完成120个贫困村、2.4万户8.9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8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高质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935元增长到2019年的11229元,年均增速10.6%,实现了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