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忠虎 雷行星 报道
整治撂荒地。
庙宇镇正在大力整改永安、长梁、南溪、柏树等村800余亩贫瘠地,打造千年良田。庙宇镇党委书记唐宇介绍到“现在,庙宇镇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到70%,我们打破了农户的传统地界观念,确权不确地,统一整改贫瘠地,实现耕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整改完成后,这里将建设庙宇镇五彩油料基地,将在大地上作画写进现实。”
同时,通过“旱改水,小改大”整治,将永安村、长梁村的200余亩的旱田改造为水田,小田改为大田,切实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和耕地产值。
如今,庙宇镇耕地面积52620亩,其中,水田13840亩,旱田39645亩,严格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随后,记者来到了永安村,一望无际的水田映入眼帘,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曳。田坎上,两名技术人员正在用无人机给水稻进行施肥。
植保无人机喷施叶面肥。
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张述典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达了,农民都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手动遥控,飞机作业了。现在利用无人机施肥,两天就可以完成全村的水稻施肥工作,比以前的人工施肥快太多了。”
据了解,庙宇镇水稻种植已基本实现集中育秧、拖拉机耕地、激光平地机平地、高速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机收割、大米烘干加工等技术。例如,市级龙头企业巫山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无人机“直播”水稻、稻田免耕“飞播”油菜技术,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缩减了人工劳动力。
2021年,庙宇镇水稻种植面积1万亩,其中机械化统收6239亩,产量5500吨。全镇粮油耕种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率高于巫山县平均水平30%。
庙宇镇依托重庆市农业技术科学院和巫山县农村农业委员会的农业专家团队指导。邀请市农科院李贤勇等专家作为全镇水稻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全力指导庙宇镇贡米标准化生产,开展稻油轮作、稻鸭绿色种养、直播等绿色轻简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培训。成功获取了轮作种植长期技术支持,积极推广稻油轮作免耕直播技术。建设标准化水稻—油菜轮作基地7200余亩,改造观赏性油菜基地500余亩,持续提升种植效益。
同时,与吉利合作研发的水稻无人机精量条直播技术在西部地区唯一,能有效提升产量,受到市内外多地邀请传授技术。为加强水稻种植技术,与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合作在长梁、永安、南溪、白庙等村试验种植2000亩高山优质大米新品种渝香优8133。选取水稻优良品种如“粒香2115”、“渝香203”等,进行规模化种植,形成规模效应,保证品牌水稻产量。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地力。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种养生态循环的产业模式,构建种养生态循环产业链,减少环境污染。
庙宇镇大力推行院企合作,围绕水稻、油菜等产业,通过搭建平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推广,进行产业的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成功打造市级万亩粮油科技示范园区,严格落实了藏粮于技战略。
进入长梁村,记者来到了秋月梨种植基地。梯坎旁的格桑花、向日葵开得正艳,竹亭散落四周,果农正在园子里给梨子进行套袋。登上果园观景平台,从十里平川的稻田,到随风起舞的荷花;从成行成排的果树,到重峦叠嶂的青山;从蜿蜒盘旋的道路,到袅袅炊烟的人家,整个庙宇美景收揽眼下,美不胜收。
为秋月梨套袋。
2019年,长梁村按照“公司合作、合作社监督、农户入股”的模式,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户入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今,秋月梨已发展600余亩,有450户农户从事秋月梨种植,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就业的“双赢”局面。
沿着盘山路蜿蜒而上,记者来到了长坪村,阵阵微风迎面而来,沁人心脾。路边的耕地里面,烟叶正在努力地生长,工人们正在给新建的烤房穿上白蓝相间的外衣。
长坪村村民许诚皇介绍到:“长坪村海拔高1000多米,夏天比坝子下面凉快不少,所以家家户户都在种植烤烟,有的种植大户一年能种植上百亩,虽然辛苦,但年收入能达20万元呢。而且,现在在政府和村里面的支持下,新建了20多座烤房,让我们种植烤烟的信心倍增。”
庙宇镇按照县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及提出的“1+3+2”产业发展模式,根据因地制宜原则,结合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进行分析,规划出高山绿林覆盖,中山花果飘香,低山田园风光的产业布局,以粮油、烤烟、中药材、干果、水果、山羊等农业产业为重点,构建了一个稳定、多元的产业布局。
“春看李花沐清风、夏看荷花闲垂钓、秋闻稻香赏明月、冬玩雪花寻年味”的四季美景已徐徐展开。
截至目前,庙宇脆李种植2.8万亩,无花果0.12万亩,干果0.5万亩,烤烟0.39万亩,中药材0.32万亩。
杨柳村,在镇党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谋划下,杨柳村党支部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要求,创办了“巫山县庙宇镇杨柳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明确以杨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成立了“杨柳春风”品牌,创建属于庙宇的农产品加工厂,打破了庙宇特色农产品无品牌、无包装的局面。
通过标准化品牌,标准化采购,统一包装党参、川贝、白芨、皮蛋、大米、腊肉等多种特色农副产品,打造了庙宇特色大礼包,让庙宇特色走出去。截止目前销售额达40多万元。
其中,农副产品加工厂(扶贫车间),目前已完成设计,包括库房273平方米、车间368平方米,现已完成平场施工。下一步,将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在扶贫车间对产品进行初加工、深加工,力图打造巫山县优质农副产品品牌,努力让消费者满意,农民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增效。
同时,依托巫山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优质大米加工厂,大力发展水稻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水稻产品二次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产业效益。2021年,全镇水稻产业加工产值6225万元。
全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品牌认证,持续开展“龙骨坡摇篮大米”“龙骨坡摇篮稻鸭米”“龙骨坡摇篮菜籽油”等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已初具规模,区域品牌竞争力逐渐显现。“重庆贡米(庙宇)”因种植海拔在800米,生长周期比其他同类型大米长50天,所含淀粉高,深受市场关注。近年来,建设有机水稻基地96.86公顷、年产61.2吨有机大米加工基地1个,荣获重庆名牌农产品、重庆十大好吃米、重庆市优质扶贫产品、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优质产品奖等殊荣。
庙宇镇采取“产业+农旅”模式。一是在“1+N”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着力保护龙骨坡遗址文化,传承龙骨坡“抬工号子”精神,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将远古文化、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打造乡愁文化。不断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二是推动“农旅融合”,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在永安村,庙宇镇以现有绿色稻米产业为基础,结合示范基地总体布局,开发稻田+N农旅融合项目,发展种植、观光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成功举办了以晒秋为主题的重庆·巫山农民丰收节等旅游节庆活动。
2021年,水稻全产业链产值1057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850万元,加工业产值6225万元,粮油产业方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万人次,乡村旅游产值500万元。
生态治,发展兴。华灯初上,庙宇镇在夕阳的余晖下渐渐安静了下来。但我们看到,粮食安全的庙宇新答卷正在书写,产业兴旺的庙宇新画卷正在绘就,乡村振兴的庙宇新篇章正在谱写。
庙宇,一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