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先庆 实习生 卢心怡 报道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是巫山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发展环境更加优质,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干部作风更加夯实的一年。一年来,巫山县委县政府持续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共同书写了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官渡镇杨林村。刘朝明 摄(资料图)
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11元,增幅11.1%。
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向实施乡村振兴转移,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不仅是成果的持续巩固,更多的是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
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成立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7位县领导任副组长统筹指挥调度,并及时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动员部署大会,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坚持以上率下,带头履职尽责,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
进一步夯实部门责任。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细化31项目标任务、181条政策举措;坚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切实夯实部门主管责任。
进一步落实帮扶责任。县领导定点联系全县26个乡镇(街道),93个县级单位组建26个县级帮扶工作团开展帮扶工作。选派415名干部组成驻乡镇工作队5个、驻村工作队142个,实现“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全覆盖,驻村工作队继续坚持干在村、吃在村、住在村,扎实开展巩固提升工作。
漂亮的柑园村安置点。
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是关键。县委县政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放在突出位置,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响鼓重锤、压实责任,持续抓紧抓好——
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在工作中,进一步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大排查、大遍访”,全面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累计排查问题888户,全部整改销号。制定《巫山县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累计识别三类监测对象986户2931人,全部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风险消除率65.7%。
持续精准落实各类帮扶政策。开展控辍保学动态清零专项行动,统筹各类资助资金1.1亿元资助学生10.1万人次;实施医疗“五重保障”和政府救助,累计救助脱贫患者34355人次;持续抓好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回头看”,完成114133户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动态清零,筹集620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
多措共促脱贫人口稳岗增收。通过全面摸排“查就业”、推送招聘“保就业”、技能培训“促就业”、扶持创业“带就业”、有序返岗“稳就业”等措施。目前,全县脱贫人口返岗务工44528人,实现目标任务的105.3%。累计完成消费帮扶产品销售37843万元,实现目标任务的287%。
深入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整合各类资金1746.7万元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16个。按照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19个安置点所在村成功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开展技术和技能培训1259人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14905人。
官渡镇三堰农民新村。刘朝明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县委县政府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1+1+4+N”规划体系。加快建设4大特色产业发展示范片区,推动“下庄”片区打造“天路下庄·生态原乡”、“小三峡”片区打造“宁湖橘海·生态湿地”、“摩天岭”片区打造“花果之乡·云端走廊”、“神女峰”片区打造“神女故里·诗意峡江”,不断探索经验,示范引领,在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下庄天路。(资料图)
在产业振兴方面。围绕持续稳产保供,壮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品牌,立足“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脆李30万亩、柑橘20万亩、中药材20万亩、核桃15万亩。建成国家级示范区3个,创建市级农业产业园区1个,培育“GAP+GMP+GSP”中药材全产业链体系企业2家。培育创建农业及农产品品牌135个,“巫山恋橙”成为三峡库区知名的鲜食柑橘品牌。巫山县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巫山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巫山脆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优质脆李生产基地县,巫山脆李品牌估值全国第一。巫峡镇获得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曲尺乡柑园村、红椿乡红椿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同时,进一步深化三变改革,实行“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模式,全县培育龙头企业99家、专业合作社1875家、家庭农场1088家,建立农村“三变”改革试点63个,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11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5个。
在生态振兴方面。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重点抓好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资源转化等重点工作。全年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6个,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501户,建好公厕20座;新建“四好农村路”3206公里,农村道路通村通畅、农村供水管网入户、动力电和光纤通讯覆盖率100%。
在文化振兴方面。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建成文明实践所26个、实践站339个;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下庄村和白坪村、石院村分别创建为国家级、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下庄村、白坪村和安静村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深入开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升群众满意度”专项行动,“无事酒”劝停率达99%。竹贤乡下庄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人才振兴方面。积极培育三乡人才,引导百名入乡人才,138名农林牧专家技能人才上山下乡、入园到社“点对点”传帮带扶;回引千名离乡人才,吸引997人返乡领办发展项目;培育万名在乡人才,“土专家”“泥秀才”达90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突破10万人。
在组织振兴方面。落实“四个一”措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48个,评选2020年度“星级村(社区)”71个,并创新“院落整治、四家共治、七队齐治”三治模式,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乡村焕发生机活力。
下庄恋橙果园一隅。(资料图)
一年来,巫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高位驱动、高效推动,以“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实干精神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探索和总结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取得了很好效果——
坚持以身示范抓党建促成效巩固。县委主要领导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号工程”。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导脱贫攻坚巩固成果,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同时以弘扬“下庄精神”为引领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编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级、市级、县级政策文件汇编和工作要点,带动普遍学。分批次带领干部到发达省市、周边区县调研学习。开展驻村第一书记和驻乡驻村工作队岗前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培训班。邀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市级部门领导和专家分别到主题培训班授课,集中培训学。先后召开农业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等现场会,举行赛场“大比武”,相互比较学。激发全县上下比学赶超的激情干劲,形成后进追先进、先进更前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成效巩固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三大举措织密防贫返贫“监测网”。持续开展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帮扶对象大排查,全面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干部大走访、大排查、大回访活动,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制定发展产业、稳岗就业、综合保障兜底等14项措施。确保信息监测“不漏一户”,入户走访“不漏一人,帮扶措施“不漏一项”。
巧打“产业牌”铺就“致富路”。坚持系统思考、整体打造,大力发展“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90万亩,推动产业入山。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农民普遍入社;培育电商服务网点300个,推动产品入市,实现特色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确保农民增收致富,筑牢防贫返贫底线。
大溪乡官田蔬菜基地。(资料图)
复制东部经验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巫山县与烟台市积极共商帮扶协作新路径,成立巫山(烟台)乡村振兴学院,组织种植、加工、医疗等博士专家36名入驻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选派农业技术专家39人次开展现场指导,帮助巫山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此外,共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共建消费品特色工业园,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探索“三+”模式打造户厕改造“新样板”。积极探索以“政府+工匠+农户”的“三+”模式,全力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县级部门督导+乡镇具体实施+村(居)负责监理”的工作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本土人才优势,提供“一条龙”服务,体现工匠的“关键”作用;改造确保农户满意,彰显农户的“主体”作用,切实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多方带动”书写旅游助农新篇章。全力构建“一城两轴三带五片五廊道”和“一心三片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成三峡院子、近月吊脚楼、三峡李院、下庄院子、百美村宿等民宿,通过旅游景区辐射带动、多元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创新带动等方式持续实现农户增收。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中国长江(巫山)国际红叶节,12条乡村旅游线路惠及200余家乡村农家乐,实现旅游综合收益50多亿元。全县184个行政村、5370户农户从事乡村旅游行业。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