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先庆报道
用力一挥,扬起的花絮在阳光下飞舞着,飘向一张灿烂的笑脸……10月25日,正在田间劳作的陆作银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再过几天,这满山的川牛膝,就会变成红彤彤的钞票。”
陆作银是笃坪乡鹤溪村的一名普普通通村民,而鹤溪村,则曾是当地的产业“空壳村”。
鹤溪村,位于笃坪乡与湖北巴东县交界处。该村虽然海拔高、地势偏,但煤炭资源丰富,小小的一个村里就有三个煤矿。
“我们村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在煤矿务工,每年收入5万元左右。”村党支部书记王正华告诉记者,依靠煤炭产业,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渠道。
家门口就能就业,且收入不菲。以前,鹤溪村人出门腰杆就硬很多,开着小汽车在村道上跑得气昂昂的。
2016年,由于国家为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该村的三个煤矿实现了政策性关退。瞬间,村民们失业了,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也断了。
他们再回头一看,全村5000多亩土地除了600亩烤烟外,大片土地由于无人耕种,变成了撂荒地。
打工无门的窘迫与田地上尺多高的野草,堵得村民的心里越发慌乱:有的村民埋怨煤矿关退快了;有的多次信访煤矿留下的遗留问题;更有甚者,无所事事,经常酗酒闹事。
鹤溪村,不仅成了产业“空壳村”,也成了“问题村”。
“村里的产业发展怎么办?”“村民的思想问题怎么纾解?”
面临一道道难题,鹤溪村党支部没有退缩一旁。他们在党支部书记王正华的带领下,迎难而上。
王正华觉得,村里的第一要事,就是先抓好产业发展。有了产业,村民们才能安居乐业。
于是,村支两委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院坝会,与村民共同寻找产业发展的路子。
“我们村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是天然的中药材生长地,为什么不种植中药材?”一位老党员的话,点亮了王正华。
在村党支部引领、村党员带头下,2017年,鹤溪村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开始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川牛膝、党参、贝母、大黄等中药材。截至目前,该村就发展了中药材3000亩,并成功创建成笃坪乡中药材示范基地。
2020年,鹤溪村的中药材产值达到900多万元,稳定扶持困难户20户,解决劳动力就业30多人。当年,该村被评为“巫山县产业星级村”,村党支部获得“巫山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有了主心骨,还有了产业,村民们的心逐渐定下来。
村民陆作银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从煤矿失业后,长期酗酒。2018年,王正华将他吸收进入专业合作社,扶持他种植川牛膝11亩,又让他长期在基地务工。如今,他每年收入6万多元,比以前在煤矿务工,收入不减反增。
同样,村民田从柳一家在煤矿关退后,一直信访不断。在村党员帮扶下,也通过种植中药材,年收入5万多元。
下一步,我们还要将“零敲碎打”的农户散养种植模式逐步向“规模化、公司化、现代化”方向引进,并着手中药材初加工,延长产业链。王正华告诉记者,目前,该村投资200万元,正在新建一个中药材初加工厂。建成后,每年可增加产值30万元。届时,公司、村集体、农户按照 “235”利润分红模式共享每年利润,入股群众年可分红15万元。
他的话,如漫天飞舞的牛膝花一样,迎着丰收的阳光,洒满村民的身上,把正迈向产业兴旺的鹤溪村装扮得更加美丽。
防控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