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先庆 鲁作炳 报道
八月的天,说变就变。由于降雨经常光临,福田镇松柏村村民翁发福坐在家门口,看着通往村里水泥路上,农用车一辆接一辆,尾巴一冒烟,呼哧一下就过去了。“过去这里是条泥巴路,一下雨就下不去脚,开个摩托车,也像蛇一样歪歪扭扭地。”他告诉记者。
昔日的荒山变成如今的果园
这是松柏村的一条产业路,串起了该村4000多亩的果树。如今,满山遍野的脆李、柑橘,一到春天就鸟语花香、到夏秋就硕果累累。
松柏村,一个位于福田镇的大山之中,曾经被村民戏称为:通电不通水、通话不通路的“半通村”,在脱贫攻坚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离不开松柏村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6年8月,当选为村支书的肖裕兰面对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多,田地荒芜面积大的实际情况,觉得身上的担子和责任越来越大了。如何发展脱贫产业,让村民实现脱贫梦和致富梦?成了摆在她面前一道难题。
“我们这里地理条件好,适宜果树生长。”通过多方考察,她决定发展柑橘和脆李产业,既能让村民致富,又能让村里的撂荒地绿起来。
但万事开头难,发展产业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持怀疑观望态度。为了打消老百姓的疑虑,肖裕兰与村支两委一班人就白天干活,晚上逐户登门做工作,并召开了129余次群众会,在解决了村民吃水难、交通难的基础上,让村民把土地整合起来,一起发展产业。
果园的柑橘成熟了
荒山全部集中起来了,土地问题也得到解决,但谁来种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村支书肖裕兰毅然决定由自己带头,主任、副主任跟上,把家庭积蓄全部拿出,不够的以个人名义贷款,义务出工,全力以赴搞产业发展。群众看到了干部的信心和决心,大家纷纷跟上,并通过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承包经营三种经营模式发展柑橘、脆李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村民们将1700亩耕地流转出来,又开荒2700亩,在全村种植果树4400亩,其中柑橘2050亩、脆李2350亩。同时,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外出观摩学习,现场教学实践,创建了一支由干部、党员、群众共20余名组成的社会化管护服务队,对果农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通过几年的发展,不仅全村56户贫困户实现了户户有产业,而且全村所有农户或分红、或收租、或务工,真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产业发展惠及到了每家每户。如今,已有1200亩柑橘已进入丰产挂果期,脆李已全部挂果,实现了销售收入320万元,户均增收8300元。
昔日荒山披上绿装,挂满“金果”,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小山村成了全县有名的示范村。松柏村党支部抱着“言必行,行必果,说了就做,做就做好”的决心,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地实干,同群众一起干,真正干出成效,赢得了群众的满意。